人工智慧(AI)技術的迅速演進已經重塑全球經濟、國防和社會結構,並成為國際間競爭的核心領域。針對這一趨勢,美國在 2024 年度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(USCC)報告中正式提出了被稱為「AI曼哈頓計畫」的重大戰略構想,這項類似二戰期間原子彈研發專案的計畫,旨在推動技術突破並確保美國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領導地位。
計畫背景與戰略目標
隨著AI曼哈頓計畫的提出,美國政府認識到AI技術是當代科技革命的關鍵驅動力,特別是在通用人工智慧(AGI)領域,其潛力可能徹底改變國防、經濟和社會的運行方式。這項計畫的核心目標是集中國家資源,加速推進技術創新,並應對來自中國的快速挑戰。
戰略目標
- 保持技術領導地位:
- 推動 AI 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的跨越式發展,特別是在超高效能運算(HPC)和 AGI 領域。
- 在國防、醫療、能源和智慧城市等領域實現 AI 應用的全面提升。
- 整合資源與能力:
- 協調政府、學術機構與私營企業的合作,形成國家級創新生態。
- 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,保障前沿技術研究的可持續性。
- 應對全球競爭挑戰:
- 針對技術外流和不公平競爭,制定嚴格的出口管制與技術保護政策。
- 應對中國在數據、量子技術和 AI 模型應用上的快速進展。
全球科技競爭的現狀與挑戰
1. 中國的技術進展與戰略佈局
中國政府明確將 AI 列為國家戰略重點,透過政策支持與大規模投資,在數據處理、算法創新及應用落地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。
- 數據與基礎設施優勢: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數據來源及其處理能力,為 AI 技術發展提供強大支持。
- 政府支持與國際併購:透過財政補貼及技術引進,中國正在努力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。
2. 美國的優勢與潛在風險
美國在高端半導體設計、AI 模型研發以及雲端運算技術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。然而,中國的快速崛起對美國的技術優勢構成挑戰。
- 技術創新壓力:AI 領域的技術更新速度加快,需要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。
- 供應鏈安全風險:全球半導體製造高度依賴台灣,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了供應鏈的不穩定性。
AI 曼哈頓計畫的實施策略
作為美國政府在AI領域最具野心的國家級計畫,AI曼哈頓計畫將透過以下策略實現其目標:
1. 技術與資源整合
- 聚焦關鍵技術領域:
- 推動尖端晶片技術、高效能運算平台及量子計算的突破。
- 強化 AI 在國防系統、醫療應用和自動化工業中的實際應用。
- 基礎設施建設:
- 投資國家級 AI 研究設施,促進前沿技術的原創性突破。
- 提供專項基金支持初創企業,推動技術商業化落地。
2. 國際合作與出口管制
- 深化盟國合作:
- 與歐盟、日本、韓國等國建立技術聯盟,共同推動供應鏈安全與技術創新。
- 制定聯合出口管制機制,遏制敏感技術流向中國。
- 強化技術保護:
- 加大對高端晶片製程及 AI 模型核心技術的保護力度,防止通過間諜或挖角方式的技術外流。
3. 供應鏈安全與分散化
- 供應鏈重構:
- 鼓勵企業在美國本土及其他安全地區(如日本)設立製造設施,減少對台灣的依賴。
- 與台積電深化合作,確保尖端半導體生產能力的穩定性。
- 風險應對機制:
- 制定針對地緣政治衝突的應急預案,確保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穩定。
潛在挑戰與風險
- 國際協作障礙:
- 各國對技術共享和出口管制的態度存在分歧,可能導致合作效率降低。
- 技術競爭激烈:
- AI 領域的創新步伐要求持續的高投入,且中國的崛起速度對美國構成長期威脅。
- 地緣政治風險:
- 中國對台灣的潛在行動可能重創全球半導體供應鏈,進一步加劇國際科技競爭的不確定性。
結論
AI曼哈頓計畫不僅代表了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長期戰略部署,更象徵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。這項堪比二戰曼哈頓計畫的AI發展計畫,其核心在於整合資源、推動創新並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挑戰。通過建立國際合作框架、加強技術保護以及分散供應鏈風險,美國期望藉由AI曼哈頓計畫在這場技術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,並確保未來全球科技格局中的主導權。